虎式重型坦克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装备的一种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德文:Panzerkampfwagen Tiger Ausführung E ,德国代号:Sd.Kfz. 181,又称:虎式坦克/虎Ⅰ坦克/六号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所使用的一种重型坦克。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希特勒于1935年3月废除《凡尔赛条约》后,德国军方胃口大增,对尚在定型中的Ⅲ号和Ⅳ号坦克不再满足了。因为它们的装甲防护相对国外坦克不占优势,其平均装甲厚度为30毫米,而英、法坦克的平均装甲厚度为40~60毫米,开发新式重型坦克的工作势在必行。
1935年10月,供重型坦克用的小体积、大功率发动机首先开始研制。陆军武器局委托亨舍尔父子公司(Henschel und sohn)研制,序号仍为VI号,但名称为“突破战车”Ⅰ型的坦克。亨舍尔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具体方案,总体结构和外形与当时的Ⅲ号A型坦克相仿,但此方案基本就是Ⅳ号A型坦克的“现成货”,1937年末制只造了1辆底盘,但炮塔未安装。1937年4月2日,亨舍尔公司接到改进DW Ⅰ的要求,即重33吨的DW Ⅱ型,实际工作于1938年9月9日开始。它除改用Ⅳ号C型的炮塔外,又将车体装甲改为整体式,另外在行走和传动装置上有细微变化。但以上两种方案并没有“突破”当时Ⅲ号和Ⅳ号坦克的设计框架,但亨舍尔公司的确通过它们积累了制造重型坦克的经验。
设计方案
VK3001(H)
VK3001(H)(VK意即“试验型车辆”,数字前两位表示“30吨级”,后两位表示“第一种原型车”),它可以说是“虎”I的“老祖宗”,在亨舍尔公司内部,它被称为“TigerCub”(虎崽)。研制命令于1939年末下达给保时捷、亨舍尔、奔驰和MAN四家公司(后两家因转向开发VK3002、即V号“黑豹”而退出竞争),保时捷方案代号为VK3001(P),亨舍尔方案代号为VK3001(H)。
之后亨舍尔选择在“突破战车”方案上继续改进,车体没有大变化,只是正面装甲厚度增加了10毫米,但行走装置明显不同——每侧7对负重轮以交错方式排列,纵置式扭杆悬挂,履带比“突破战车”的宽120毫米,达到520毫米。负重轮交错式的排列是陆军武器局第六处(WaPruf 6,负责管理战车设计与开发的部门)的“点子大王”——工程师克尼伯坎普(Kniepkampf)的发明(他在二战后期主持了E系列坦克的开发)。这种布局除了能均匀分散车重,提高越野能力外,还有利于行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火炮射击的后坐力。因此这种布局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德军的半履带式车辆,以及所有后期开发的坦克上,形成德国独特的“负重轮交错排列情结”。
VK3001(H)共完共4辆底盘,到1941年5月工作转向VK3601。VK3001(H) 的4辆底盘中2辆被改为牵引回收车,另2辆则搭载128毫米PaK 40 L/61反坦克炮,成为坦克歼击车(1942年3月改装完毕)。
VK3001(P)
斐迪南·保时捷博士在1939年9月3日获命为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首席,是希特勒在坦克发展上的首席顾问;该委员会由工程师和产业界代表组成,负责未来的坦克设计并对兵器局正在开发的坦克提供专业建议。保时捷博士在1939年底应该已经从委员会知悉克虏伯和亨舍尔厂正在发展新的30吨坦克的计划,他自己也在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工厂设计新的同级坦克,不受兵器局根据战训所推演的技术性能要求,自由发挥他的设计才能(可能正因为如此,保时捷的许多设计虽然在概念上先进,但是多半不符合部队需求,如外架的悬吊系统和电驱动概念)。
保时捷博士认为机械式的传动装置将无法适用于这样重的坦克上,于是计划使用电力做为车辆的动力,引擎产生的动力带动发电机产生高压电,电力传送至两具马达驱动启活轮和变换档速,在当时此一概念至为先进,类似于自动排档的设计。这款设计车身称为100型(Type 100),或称为VK3001(P)以别于亨舍尔的VK3001(H),代号为豹式(Leopold),在1941年3月获得兵器局的合约,由位在维也纳附近的尼伯龙根厂组装车体,克虏伯生产装甲部分,斯太尔生产引擎,西门子生产机电装置和马达。
1941年3月13日克虏伯提供105mm L/52与88mm L/56炮的穿甲性能表给保时捷博士,建议选择其一作为VK3001的武装。最后88炮中选,克虏伯也获得合约设计炮塔,而一个月之后克虏伯就完成了炮塔的木制模型。但是在此同时虎式坦克的开发计划开始,VK3001(P)的计划也立刻受到直接的影响。
1941年下半尼伯龙根的保时捷工厂组装了一辆软钢制、没有炮塔的VK3001(P)车体,作为保时捷虎式的实验车进行测试,之后该计划便结束了。
VK3601(H)
在1940年入侵法国的作战中,德军虽然凭借大胆的战略谋划、新颖的坦克战术和优秀的军队素质素横扫西欧诸国,但德国坦克在火力和装甲防护上的弱点也暴露无遗。无论士兵还是最高统帅部,都对英国的“马蒂尔达”和法国的“夏尔”B1重型坦克感到惊讶,III号、IV号的主炮很难将它们打穿。于是,装备重型坦克的要求空前迫切起来。
在确定新式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时,希特勒和陆军武器局发生了分歧。前者倾向于火炮口径越大越好,而且装甲尽量厚重;武器局则理智一些,他们对重量超过40吨的坦克不“感冒”,认为这会导致运输和部署的不便,机动性也会因地形、桥梁和铁路的限制大打折扣。
从1940年末到1941年初,亨舍尔公司第三车间扩建,以便流水化组装重型坦克。完工后,第六处就要求亨舍尔公司立即开发36吨级的第四代“VI号坦克”。要求是:装甲正面厚100毫米,侧面厚60毫米,最高时速每小时40公里,搭载的火炮可以在1400米距离上击穿100毫米的装甲。
为缩短研制周期、节省资金和避免技术风险,亨舍尔公司仍旧走渐变发展的道路――针对VK3001(H)进行改进。主要改动为:负轮的构造简化并增大到直径800毫米(每侧再增加1对负重轮);取消托带轮;增加了车体尺寸和装甲厚度。1941年5月26日,第六处指示莱茵金属公司为VK3601(H)设计炮塔。该公司搞了一个倾斜式装甲的炮塔,即H2型(后来黑豹坦克炮塔的原型),其装甲厚60-80毫米,主炮为75毫米KwKL/60 Waffe0725型锥膛炮(又称锥形炮,是德国一种概念火炮,其身管基部直径远大于炮口,外观成锥形。炮弹弹芯为致密重金属),弹芯外围包裹软金属,射击原理是由于炮口直径小于炮弹直径,在炮膛中向前高速地运动过程中,软金属不断地挤压,同时膛压剧烈增大,使弹丸获得高初速。
可亨舍尔公司好景不长。9月里坏消息突然传来:希特勒宣布锥膛炮不得装备坦克。原因是锥膛炮的身管和炮弹都需要大量的钨合金,而德国几乎没有钨矿,战时进口也不易保障。这样,亨舍尔公司被逼上了绝路,要么退出竞争,要么丢弃VK3601(H),另搞一个可以搭载88毫米主炮的底盘,可此时距希特勒定下的最后期限只有半年时间了。
亨舍尔公司没有放弃,但也没有时间在底盘问题上“另起炉灶”了。设计组只能按老路数,将VK3601(H)进行了简单的放大后装上了88毫米炮,完成后车重恰好达到45吨,于是VK3601(H)也就改为了VK4501(H)了。
保时捷“虎”式
德国重型坦克在35年就开始计划了,经过几年的发展,亨舍尔在VK3601之后搞出了VK4501。而另一方有一个平行的计划正在进行着,那就是保时捷厂自行开发的重型坦克。
当时,为了加快VK4501(P)的进度,VK3001(P)的零件被修改并且用在了前者上。VK4501(P)的悬挂装置就是VK3001(P)悬挂装置的改进型。它有六个负重轮,没有托带轮。每侧履带由109个履带板组成,640mm宽,接地部分4175mm(4.175m)。虎(P)(保时捷“虎”式坦克)在车体的后部装有两台(气冷)PorscheType101/1引擎,引擎可产生310马力。引擎驱动发电机,发电机为两台电力引擎提供动力,发电机出力275Kw。主动轮在车体后部而不是标准的前部。电传动系统和VK3001(P)的相似。
兵器局第六科6月下旬询问保时捷有没有可能使用Flak 41(88mm L/71)做为主武装,保时捷则在9月回复无此打算,于是克虏伯原来设计给100型的炮塔仍旧维持不变。1941年7月克虏伯获得合约,生产100辆上部车身和炮塔供“保时捷”虎式之用,特别的是这个订单是保时捷直接下的,没有通过兵器局,可见保时捷博士的权力之大。
由于引擎设计出现问题,一直到3月问题才基本解决。4月10日负责生产引擎的西门子才将两具引擎送到尼伯龙根。好歹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前完成了首辆保时捷虎式的组装,于当天同亨舍尔虎式展示给希特勒。
亨舍尔和保时捷的原型车都在1942年4月19日运抵一个靠近拉斯滕堡的车站,然后在频繁的机械故障中行驶11公里到拉滕斯堡。1942年4月20日早上 11:00,保时捷和亨舍尔原型车都在东普鲁士的狼穴(拉滕斯堡)呈现给希特勒生日仪式。测试7月被制定,而且初步测试表明虎(P)离完美还很远。尽管进行了改进,但是因为缺乏时间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问题被完全解决。
VK4501(P)和VK4501(H)都用强大的88mm KwK 36 L/56火炮,改进自88mm36 L/56高射炮。本来,克虏伯专门为保时捷的VK4501设计并且生产了炮塔,但是然后它被改装给亨舍尔的VK4501。最初生产的八个炮塔侧面较低,顶部平坦并且中间区域隆起,这样可以增大坦克的俯仰角。
虎(P)的炮塔装在车体前部,这样使它在被包围时会很危险。在1942年7月,两辆原型在德国贝尔卡的战车学校进行大量的测试。测试表明VK4501(P) 是失败了,而亨舍尔VK4501(H) 则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保时捷主要的失败在于超前的动力和操纵系统易于损坏而且需要了连续的维护。虎(P)也比它的竞争者长,使它机动性较差。虽然保时捷使虎(P)安装150mm KwK L/38 或 100mm L/70 炮成为可能,但是它从没被成为现实。也有计划利用88mm L/100炮但是它们同样没被采用。
保时捷虎式的设计实在还不成熟,在整个夏天厂商不断修改引擎与机电设计,设法解决漏油、过热以及耐用性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
尼伯龙根在6月送了第二辆车到库马斯多夫进行测试,但是行走100公里之后引擎突然熄火,两具引擎各自消耗了85和55公升的汽油;经过测试,发现即使小心行驶,也有许多设计不良的地方迫使保时捷虎式抛锚。
这些问题使得保时捷虎式的生产一直受到阻碍,而希特勒却已三令五申虎式开发无论如何要在9月前完成。而事实上尼伯龙根在9月前只完成6辆虎式的组装,且引擎与悬挂系统问题仍未能完全排除,接着在9月与10月共组装了4辆,总生产数为10辆,其中五辆在8-9月送到Dollersheim做为部队训练测试用车(该地是原奥地利陆军的训练场)。负责炮塔生产的克虏伯也收到通知,暂停炮塔的生产,等到11月的测试之后再决定后续。
11月上旬亨舍尔与保时捷虎式正式对决。两厂的虎式都有机械问题,但是竞技的结果却没有相关纪录留下。当月下旬,希特勒下令将剩下的90辆保时捷虎式车身转为突击炮(也就是斐迪南坦克歼击车),而为保时捷虎式所生产的炮塔也转移给亨舍尔虎式使用。
最终只有一辆虎(P)(底盘号码150013)在1944年的早期和中期作为陆军653坦克歼击营的指挥官霍夫曼·普林伯格的指挥坦克参加实战,炮塔号码003。
这辆虎(P)之所以参战也是因为653营装备的是象式坦克歼击车(“斐迪南”的改进型),方便后勤维修。该车没有具体的战绩纪录;在同年7月的大撤退中损失。另外,也有记录表明有一辆虎(P)在东线也参加过战斗,但驾驶虎(P)的并不是军人,而是保时捷公司的员工。不过根据后来《被遗忘的士兵》这个采访传记中,德法混血士兵——服役于大德意志师的萨尔士兵曾回忆到自己所在部队曾经接受过20多辆保时捷虎式的支援,“它们在空场上热车的发动机响声让人感觉就好像身处在一个巨大赛车场一样”。
亨舍尔“虎”式
1939年,亨舍尔设计出了D.W.IA后,亨舍尔公司又制造出了D.W.2。D.W.2是一款战斗全重达32吨的坦克,乘员5人,主炮为75mm L/24坦克炮。在1940年,德军统帅部要求研发一款新式的30吨重型坦克。之后,保时捷、MAN及戴姆勒·奔驰三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而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方案则是以先前的D.W.2为基础,该原型车编号为VK3001(H)。在军方的要求下,制造了4辆用于测试。同时,保时捷博士的设计VK3001(P)也得到认可,并被要求制造原型车。之后,亨舍尔在次年的3月和9月制造了2到4辆原型车。但在当年11月俘获了一辆T-34/76坦克后,对比下该坦克显得乏善可陈,因此项目被取消。而同类的36吨坦克项目VK3601(H)也因为经济原因而被取消。
1941年,德军开始研制虎式坦克。1941年5月,亨舍尔公司和保时捷公司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VK4501(H)和VK4501(P)。它们均安装了88mm KwK36 L/56坦克炮。有证据显示它们都使用了先前研制的30吨级坦克上的一些成果。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虎式坦克的两种原型车进行了性能展示。尽管保时捷的设计采用了汽油机,纵向扭力杆等很有特色的设计,但是在测试过后因为达不到要求,最后被亨舍尔公司较为常规的设计打败。不过军方为了防止意外,还是让保时捷公司生产了90辆VK4501(P)的底盘(后来均改装为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值得注意的是,虎I与所谓的T-34冲击毫无关系。
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中遇上苏联的T-34后,令现存的德国坦克显得落后于时代。为此亨舍尔内的设计技师埃尔温·阿德勒说出了“当知道苏联军的坦克优胜过任何一辆国防军的坦克时全部人都大吃一惊”这样的说话。由于虎I的设计只是以当时为止的试作重型坦克基础上扩大而成,与汲取了遭遇T-34后的作战经验及经过机械比较作为设计基础的豹式完成不同,因此虎I没有采用倾斜装甲等革新的设计。不过却使用厚重的装甲以作弥补。
1941年中期,亨舍尔公司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亨舍尔公司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
交货期限为于1942年4月20日,而当天样车会受到希特勒的检阅,因此所有工程必须在之前完成。但是引擎的完成及交货日期却在4月10日,为此两家公司只好在铁路运用途中拼命地在列车进行溶接工程,并仅仅在到达前完成,不过仍然不能够最得满意的结果。尽管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德国人最后选定使用亨舍尔的车辆。
命名变更
1942年8月15日,被赋予编号PanzerkampfwagenVI H (Sd.Kfz.182)。
1942年10月10日,斐迪南·保时捷赋予其Tiger I。
1943年3月,获得编号PanzerkampfwagenTigerAusf.E。
1943年3月5日,获得编号PanzerkampfwagenTiger (8,8cm L/56) (Sd.Kfz.181)。
1944年9月7日,获得编号PanzerkampfwagenTigerAusf.E (Sd.Kfz. 181)。
建造历程
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Ⅵ Ausf. E(六型坦克,E改型)批量生产开始于1942年8月。而在1944年8月生产了1355辆后停止。开始生产时平均每月25辆,而1944年4月已增长至每月104辆。增长的顶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辆。(由于英军轰炸机昼夜不停地对德军的兵工厂进行轰炸,导致虎式坦克的产量下降了一半多)一般而言,它用了两次生产期(前期型及后期型)生产虎I(PzKpfw Ⅵ)和同期的德国坦克一样。当苏军的IS-2重型坦克出现于战场上时,虎式已经没有太大优势,而且虎Ⅱ(Tiger Ⅱ Ausf B)开始在1943年12月生产,虎I遂逐步淘汰,于1944年8月末停产。
出口海外
1943年9月1日,AGK(德国军需器材贸易共同体)代表德国军方正式命令亨舍尔公司在供德军生产计划外准备1辆武器、弹药和油料齐备的虎式坦克E型,并送到柯尼斯伯伦的马克迪贝克陆军装甲兵站准备运往日本。德国决定于1943年10月10日从法国波尔多将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运往日本。在AGK的主持下,各开发商、生产商和武器局围绕出口价格进行了秘密磋商并草拟了合同。
1943年9月底日本就已经在催促德国快些交货。而德国方面正在为船运时虎式坦克的零件分割方案争吵不休,最后得出的结论如下:
拆除炮塔和履带的整车重量――36吨,拆除主动轮和行走装置、但保留全部车内外装备的整车重量――29吨,炮塔和火炮重量――11吨,
带主动轮但不包括履带的行走装置重量――7吨,主动轮重量――1吨,战斗用履带1套2根重量――6吨,运输用履带1套2根重量――5吨。
亨舍尔公司提交的虎式坦克出口申请书原件
1944年2月28日,亨舍尔公司得到了“昭和贸易有限公司”交付的645000马克货款,具体分割如下:
引擎13000马克
变速器8300马克
车体54000马克
炮塔(带指挥塔和防盾)26000马克
炮塔组装工具一套20000马克
车体组装工具一套124000马克
履带2套4根7000马克
88毫米火炮1门22000马克
所有弹药9000马克
光学设备2900马克
无线电设备3000马克
MG34机枪2挺1100马克
MP40冲锋枪1挺75马克
除去进价300000马克和包装费用、运输费和手续费33166马克,德国人还有311834马克的纯利可赚。接下来就是分赃会议,经过一番争夺分配如下:
德国军方拿80%,即249467马克。亨舍尔公司拿2.5%,即7795.85马克,算是手续费。
还剩17.5%(54570.95马克)分给虎式坦克的各开发商,为专利费用。这54570.95马克分配如下:
引擎及传动装置开发商迈巴赫公司拿7.1%,即3874.54马克。
火炮系统及炮塔开发商克虏伯公司拿22.7%,即12387.61马克。
车辆结构开发商亨舍尔公司拿70.2%,即38308.81马克。
技术特点
武器系统
火炮
虎式坦克配备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L/56指炮管长度为口径的56倍)由克虏伯公司研发并生产,炮塔有一个圆型的底部。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高射炮,其Flak 18 L/56衍生型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Ⅱ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系列高射炮(Flak 41 L/71)。是二战时杀伤效率最高的几款坦克炮之一,德国人还为它配置了极为精确的卡尔·蔡司TFZ 9b 瞄准器,精准度惊人。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开火,而连续5发落在一个16英吋×18英吋的目标上。
弹药
该炮可装载四种型号弹药:PzGr.39 被帽穿甲弹、PzGr.40次口径钨芯穿甲弹和Gr.39 HL型破甲弹、Sprgr.39曳光高爆弹。而虎I坦克曾在大于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不过这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1600米近的。在战争前期,虎式坦克能有效在战斗距离击穿盟军坦克的正面装甲,但到了二战后期苏军T-34/85、SU-100、IS-2、ISU-122/152,美军M10狼獾、M36杰克逊、M26潘兴,英军的谢尔曼“萤火虫”坦克先后投入战场,虎式对付盟军的部分坦克已力不从心,在1000-1500米外距离无法有效的打击他们。
弹种
1.PzG.39被帽穿甲弹
2.PzGr.40钨芯穿甲弹
3.Gr.39 HL空心装药破甲弹
4.Sprgr.39曳光高爆弹
参考资料
防御装甲
虎式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炮盾装甲厚达135~150毫米(有资料称可能是间隙装甲),相较之下同时期的IV号坦克(G型)车身前方只有80毫米厚的装甲而炮塔正前方的装甲也只有50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两侧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绝大部分炮弹,尤其是来自正面的炮弹。
虎式坦克使用的是镍合金钢装甲,这是德国在二战质量最好的装甲钢,虎式其装甲生产采用冷轧锻造工艺而非铸造。相对于铸造钢,冷轧锻造钢的强度特性高出不少,其致密程度大约提高在6%左右。虽然虎式坦克的生产商在44年向军队建议:为节省工时,加快坦克生产速度,就必须改为铸造钢工艺,陆军经过慎重考虑,以必须保证装甲质量为理由,否决了这一建议。相比“黑豹”,虎式坦克在攻击性作战中综合防御能力更强。
虎式坦克大部分的装甲是垂直与其它结构相连接的,并采用了咬合连接形式,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结构性能。同时咬合的装甲块之间都采用了焊接(而不是铆接),焊缝质量很高,但焊接的车身和炮塔也大大增加了虎式的重量。
越野性能
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越野、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以及防护性能往往不及其它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但虎式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提升火力和装甲,适度牺牲机动性。事实上,虎I的机动性并非是没有提高,而是和之前的Ⅲ号、Ⅳ号相同(虎式采用了更大为先进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也就是仍然拥有德国中型坦克的机动性,虽然比不上M4和T-34等中型坦克(包括战争后期的M26潘兴,因为在朝鲜战争时被重新分为中型坦克)。
动力系统
虎式坦克的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21公升12汽缸迈巴赫HL210 P30汽油引擎650匹马力(实际测为641匹,478千瓦),虽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动力不敷使用,这很快被升级了到HL230 P45 23公升700匹马力(实际测为690匹,515千瓦),其最大时速可达38km/h。迈巴赫引擎为V型12缸排列,汽缸间角度约为60°,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
虎式采用迈巴赫HL230 P45高速汽油发动机、最大马力690(实际)匹,此时转速高达3000转/分,动轮半径0.3米,牵引力有不足的问题
虎式坦克有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车体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迈巴赫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11吨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即使如此,自转一圈仍需要45秒。悬吊系统使用了十六组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
悬挂
虎式坦克采用液压控制可变速齿轮箱和半自动传动系统。坦克的重量增大意味着需要新的操控系统,衍生型的英国Merritt 布朗单齿轮系统被设计者使用,用于替代轻型车辆的离合器和刹车设计。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有两个不同且固定的轴藉由不同斜齿轮相互扭动,它配有有八段速度齿轮箱,有十六种斜齿轮运作。在必要情况下,最小半径旋转要透过单边煞车来进行旋转。虎式的操控系统在它的时代来说是易于使用的。
虎式安装了两种履带,520毫米窄履带(行军时用)和720毫米宽履带(战斗时用)。为了铁路运输,每根轮轴上外负重轮都被拿下来,并且安装运输履带。这样虎式坦克就可以装上轨道车并且能够卸下来。这项工作主要是在能通铁路的区域进行,但不常在野外运输的过程中进行。而且德国人制造了铁路平板车,以使运输和卸载虎式更加快捷。一个经验丰富的坦克乘员能够在半个小时内更换履带。余下的时间要完成取下并装上外板轮和侧挡泥板,折叠并展开外板部件和后挡泥板等工作。
车组和布局
虎式坦克车体前方是开放乘员组隔间,驾驶和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坐于前方齿轮箱两侧。在他们后面地盘区绕着炮塔底部围拢成连续的平实表面,这可以帮助装弹手检查放在履带上方隔间内的弹药。二个人坐在炮塔内,射手在炮的左边,车长的后面,装弹手坐在一个折叠的位子在上,从炮塔底板到车顶仅有157公分高。总而言之,虎式的内部布局是——司机隔间、炮手/无线电操作员隔间、作战隔间(炮塔)和引擎隔间。司机隔间以及炮手/无线电操作员隔间实际上是一个隔间,只不过是被变速器和最终驱动单元给隔开来了。司机通过转向轮来控制坦克转向,它控制着液压转向系统。为了防止故障,安装了两个手动转向杆。转向杆控制着转向刹,同时也充当“手刹”的作用。
问题缺陷
虎式坦克的装甲虽然厚重,但采用了传统的垂直装甲,没有使用当时更为先进的倾斜式装甲的设计,使得其防护能力,与重量并不相当。虎式坦克正面防护力并不尽如人意,正面防护能力甚至不如重量比它轻的多的豹式坦克。虽然虎式坦克,在41年、42年,都算的上是当时最强悍的坦克,但当1943年T34-85与IS-2逐步投入战场后,虎式就变得对战场有些力不从心了。这也就是44年之后,虎式停产的重要原因。
虎式坦克没有采用后世坦克普遍采用的柴油发动机,而是使用了迈巴赫700马力汽油发动机,平心而论,迈巴赫发动机也是当时非常出色的发动机,功率非常强劲,比苏联、美国的同级别坦克的发动机都要强悍不少。但使用汽油发动机使得德国坦克往往比苏联坦克更容易被打着,加满油可行驶里程也是大大低于苏联的坦克,不过这个显然是无奈的情况,当时汽油机,还是坦克主流,如美国也是使用汽油机,而制造柴油机的稀有金属材料,德国当时是相当缺乏,德国柴油产量不高,合成燃料也是汽油,选择汽油发动机,可能是当时德国唯一能做选择。
公平地说,虎式坦克的发动机、传动和悬挂都是一流的,虎式坦克的越野能力并不算差。发动机是迈巴赫12缸汽油发动机,功率700马力,单位重量功率是每吨12.5马力,这自然比不上T-34的每吨19马力和M4谢尔曼的每吨16马力,但至少和IV号坦克一个水平。事实上虎式坦克的公路最高时速达每小时38公里,一点也不慢。问题出在油耗和重量。虎式坦克油耗惊人,公路上一箱油只能跑100—160公里,如果是越野行程至少减半。也就是说,一辆虎式坦克每推进两、三个小时就得后撤加油,经常在战斗白热化的时候不得不离开战场,战斗效能大打折扣。在后勤运输线遭到苏联红军的毁灭性打击以及严酷的作战环境面前,许多“虎”式重型坦克由于缺乏燃料而变成一堆废铁。
其次虎式坦克56吨的重量,在东线作战时,苏联南部草原到处是洼地沼泽,对虎式坦克来说遍地都是陷阱,稍不留心就会深陷泥潭,苏军缴获的第一辆虎式就是因为陷入沼泽而被俘获。而当时欧洲绝大多数桥梁承重极限是36吨,因此虎式坦克所到之处,都必须有工兵在前开路,测试路面,加固桥梁。但由于虎式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依然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于前方位置并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I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
还有就是虎式坦克的悬挂,虎式的负重轮直径为800毫米并且相互交错,虽然行驶起来非常舒适,但如果要拆除内侧损失橡皮胎(这经常发生)的负重轮,得一并卸下数个外侧负重轮,非常麻烦。同时,坦克的重量紧密压在悬吊系统上,导致后期维修困难,再耐用的悬吊系统也不堪如此使用。这复杂系统还有一个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因下雪或泥土因为结冰而无法动弹。一次苏军于凌晨的攻击时,德军坦克兵偶然发现此时虎式坦克的负重轮处于无法移动状态。之后,新的全钢制负重轮设计出来,橡皮胎制于内部,最终全面取代旧式负重轮。
迈巴赫发动机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一辆虎式坦克拖曳另一辆抛锚的虎式坦克时,引擎经常过热,这有时会导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为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来拖另一辆抛锚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带发生故障,经常需要两辆虎式坦克拉拖动一辆。故障的履带对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问题,由于履带是高度绷紧的,不能单靠移除履带插销来拆除履带,有时甚至是用炸药包来炸开几段,或者不得不使用氧气切割的方式来将其熔断。单辆德国Sdkfz 9 Famo半履带拖车无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辆Sdkfz 9 Famo 半履带拖车才能拖曳一辆虎式坦克。
高昂的成本也是一直困扰虎式坦克的问题,这种坦克在制造时间、原材料和建造费用(帝国马克)都非常昂贵,虎式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Ⅳ号坦克的两倍(IV号的工时按Hartmut Knittel的书是两千小时而且从未有资料给出过可信的虎式的工时)和Ⅲ号突击炮的四倍,相当于T-34坦克的三倍和IS-2(斯大林-2)坦克的两倍。
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军工生产受过晚的总动员(43年2月开始)必须建造大量潜艇和本土防空力量,并不能像苏联一样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陆军和前线空军的生产中去。
性能数据
重量:56吨(早期)57 吨(后期)
车组:5 人(车长,炮长,司机,装填手,无线电操作手)
发动机:Maybach HL 210 P30-12 65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后期)功率 700马力
最大时速:38公里(公路)/15~21公里(越野)
行程:110-160 km(公路)80km(越野)
每百公里耗油量:公路 450L 越野 650L
油箱容量 540L
越壕宽 2.3m越障高 0.79m爬坡度 35°
全长:8.45m 炮管指向前方 8.451m 炮管指向后方 8.379m 不带炮管车体长 6.280m
高:2.86m 火炮中轴线高度 2.195m 地面至底盘高 0.470m 带车长指挥塔时炮塔高度 1.200m
宽:3.4-3.7m 用战斗履带车体宽度 3.560m 到外侧轮盘车体宽度 2.822m 战斗履带宽度 0.725m(附:使用运输履带车体宽度 3.230米)
武器:2 X 7.92 MG34机枪和88mm KwK 36 L/56坦克炮 (早) 3 X 7.92 MG34机枪(后) 6 X NbK39 90mm 高爆榴弹发射器(S雷)
火炮俯仰角:俯仰角 +18°~-9°
火炮旋转方向:旋转方向 360°
弹药:88mm——87发 7.92mm——4500-5700发
装甲:(57吨型)
炮盾 135-150毫米 0度 镍铬锰高压铸钢(非重叠部分)
炮塔正面 102毫米 9度 PP7182 镍铬锰钼轧制钢(被炮盾完全遮挡)
炮塔侧面 82毫米 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炮塔背面 82毫米 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炮塔顶部 40毫米 9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首上 102毫米 9度 PP7182 镍铬锰钼轧制钢
车体首中 63毫米 8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首下 102毫米 -25度 PP7182 镍铬锰钼轧制钢(有时外挂附加履带)
车体侧上 82毫米 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侧下 63毫米 0度 钢种E22 镍铬锰轧制钢(被负重轮遮挡)
车体后部 82毫米 -15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前顶部 40毫米 90度 E22 镍铬锰轧制钢
车体后顶部 25毫米 90度 E32 铬锰轧制钢
车体底部 25毫米 90度 E32 铬锰轧制钢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50%概率穿过率 高质量靶板
弹药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Pzgr39穿甲弹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Pzgr40穿甲弹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无线电设备:超短波Fu.2接受器 超短波Fu.5发射器及接受器
瞄准镜:卡尔·蔡司T.Z.F.9b瞄准镜
衍生型号
系列车型
虎式坦克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但由于高昂的成本,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
改良详细列表:
1942年8月 增加了伪装挂钩\u70df雾弹发射架\u5de5具箱。
1942年9月 增加了缆绳
1942年10月增加了后方天线。增加了铁锹。
1942年11月 安装了空气滤清器。加强了防护装甲。增加了防护裙(履带防护板)。
1942年12月 增加了紧急逃生舱盖。增加了更多的防护裙(履带防护板)。
1943年1月 增加了发射架。增加了行李容器。
1943年2月 引擎之间增加了透气层。履带外围改变使用18个螺栓。
1943年 变更使用的过滤器。后方舱板使用了三角盖。增加了指挥官用的潜望镜增加。
1943年4月 增加了三个备用履带。履带外围改变使用12个螺栓。增加了2个备用履带支架。
1943年5月 更换引擎为700马力 迈巴赫 HL230 P45
1943年6月取消了部分烟雾发射器。
1943年7月 修改了炮塔上的出入仓门。开始使用Zimmerit防磁涂层。
1943年8月 唯一的一个前车灯被替代成了双重灯(左右各一个)。
1943年9月 顶部和后方增加了更多的支架。
1943年10月 彻底取消烟雾发射器。取消了履带装载箱。取消了空气滤清器系统。
1943年11月 增加了外部的支架。
1944年1月 增加了20吨起重器。取消了铁锹。
1944年2月 原本是橡胶边的辅助轮被钢材所代替。移动了外部工具的位置。
1944年3月 炮塔塔顶增加到40mm厚度。
1944年4月 燃料箱材料开始使用木制板。
1944年6月 增加了一个逃生舱盖。
改型车型
突击虎(以虎I重型坦克底盘为基础的自行重迫击炮搭载380mm臼炮
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以“虎王”重型坦克为底盘为基础的重型坦克歼击车)
虎式火炮运载车(以“虎王”重型坦克底盘为基础的重型火炮运载车[*注:是作为运载使用不是作为自行火炮使用])
虎式坦克维修车(以“虎”式重型坦克为底盘为基础的维修车)
“虎”式火力支援车(以“虎”式重型坦克为底盘,拆除炮塔,搭载一种类似于“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战斗室,加厚装甲,仅存在于图纸设计)
撞击虎(以虎式为底盘的清障车)
幸存下来的虎式坦克只有6辆,使得虎式坦克更为珍贵。
美国阿伯丁坦克博物馆(序列号250031)
英国巴温顿坦克博物馆(序列号250122),值得一提的是,这辆坦克经修复后,已经可以再次运行,它还参加了电影《狂怒》(2014)的演出,扮演电影里唯一参加战斗的德军坦克。
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序列号250247)
法国索米尔博物馆(序列号251114)
法国福蒙蒂尔镇(序列号251113)
俄罗斯利尼诺-塞纳吉尔军事历史博物馆(序列号251227)
服役动态
服役参战
1942年3月德军装甲部队开始装备少量极初期型虎式。那时虎式坦克被介绍为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坦克,它的88mm炮是非常强大的,它可怕的装甲厚度可以使它几乎不受进攻的影响及时抵达预定目标,最后它渐渐变的几乎象神话一般的可怕。但它初次登场战斗却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临东线战场苏联坦克的压倒优势,虎式坦克仓促定型投入生产。希特勒急不可耐要让他的秘密武器发挥作用,不听军方的劝阻,将虎式坦克仓促投入战场。
1942年8月,虎式坦克首次在列宁格勒附近参战,表现糟糕,其中一半因为机械故障退出战斗,还有几辆陷进沼泽地里,甚至还被苏军缴获了一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虎式坦克开始发威,为德军夺回东线战场坦克装备的优势地位。1943年2月,曼施坦因指挥了哈尔科夫反击战,装备一营虎式坦克的党卫军第二装甲军担当主力,这个营的三个坦克连分别配属给希特勒卫队师、帝国师、和骷髅师。此役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几乎是独力全歼了波波夫机动军团 。一次战斗中,两辆虎式坦克向两公里以外的苏军一个坦克集群猛烈开火,当场击毁16辆T-34/76坦克,追击过程中又击毁18辆苏军坦克。虎式坦克的88毫米主炮威力如此巨大,有些中弹的T-34坦克整个炮塔都被掀掉,落到十几米以外,德军士兵戏谀地说,这是T-34在向虎式坦克脱帽致敬。
虎式坦克的防护能力也展露无疑,第503重坦克营的一个军官发回战报,在一次持续6个小时的坦克大战中,他的坦克总共承受了227发反坦克步枪弹、14发45毫米穿甲弹、11发76毫米穿甲弹的打击,履带、轮轴、悬挂系统严重受损,但乘员毫发无损,战斗结束以后又开了60公里回后方修理。
1942年9月3日,德军坦克团指挥官艾迪·埃特指挥的德意志近卫独立重型坦克第72团,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梅尔斯堡镇上遭遇了一个旅的苏军重型坦克,随后的长时间战斗中,虎式坦克击毁击伤苏军KV-1重型坦克总计130余辆(击毁和击伤具体数字未知),而自己仅损失了2辆。德军坦克手斯迪欧·皮德在此次战斗中大显神威,仅他一人驾驶的第315号虎式坦克就独自摧毁了25辆坦克。是役,虎式坦克的战斗力令苏联军方震惊不已。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虎式坦克作为德军的进攻先锋进攻库尔斯克防御外围,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营的“虎”式坦克参战,1943年2月14日的凯塞林山口战役,在Sid Bou Zid战役之中,501重装甲营与第21装甲师一道将美军杀个大败,美军海涛尔部队的数十辆谢尔曼坦克遭到了虎式坦克的大屠杀,使得美军患上了“虎式恐惧症”。虎式坦克坚强的战力就让首次遇到它的英美盟军大吃一惊,而在当时参战的英联邦部队中流传有关它的可怕传说:
有人说“虎”式坦克的装甲由特殊钢材制成,并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同样的厚度下,防护力提高数倍,每当被火炮击中,便会冒出一阵青烟,随即恢复正常;
有人说“虎”式坦克的火控系统采用了德国最优良的光学技术,超高精度光学瞄准镜与特种弹道计算机使其主炮命中精度极高;
有人说“虎”式坦克车内采用类似U艇的隔舱化设计与技术,使得乘员个人防护水平大增强,除非被彻底击毁,否则休想使其失去作战力能力......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这些传言正是来自于在当时盟军中蔓延的“流行病”:“虎式恐惧症”
在诺曼底登陆中,虎式重型坦克的传说达到了巅峰,武装党卫军上尉米歇尔·魏特曼驾驶虎式坦克一次性把英军25辆坦克吃掉,这里包括英军主力战车克伦威尔坦克,还有装备了先进的17磅炮和领先一个时代的APDS炮弹的谢尔曼·萤火虫坦克以及大量轻型坦克,同时还摧毁了28辆半履带车辆和卡车。同时,国防军中尉奥托·卡尔尤斯也在东线(马里诺沃小村)一场战斗中干掉了11辆(也有资料称4辆)T-34/85中型坦克和6辆(有资料称17辆)先进的IS-1重型坦克(一说IS-2),当时这些苏联坦克正在小镇空场上热车,苏军车组完全没有想到刚击退的德国209步兵师(Northern land)。居然碰巧遇到了502重装甲营2连的支援,而且这个连里居然有3个是德国虎式著名车组前五名中的。由于战术优秀,两台侦察进村的虎式坦克不到两分钟摧毁17辆还在热车的苏军坦克。这里可以从侧面了解虎式坦克炮弹装填的速度。
1944年后,越来越多能够威胁虎式的坦克的出现。但在诺曼底战役,虎式坦克对付盟军的坦克仍有绝对的优势,但在东线面对IS-2重型坦克却渐渐力不从心,在1944年8月停产后,便被虎王坦克取代。1945年4、5月,最后的虎式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虎式坦克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在墙上画它,会把二战的盟军新兵给吓跑,足以见他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
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保时捷,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技术储备不计算在内)“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44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式坦克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国防军第503坦克营的每个连队第1排的“虎王”坦克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3个排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之前,这3个排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毁了。此后,“虎王”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战役。尽管机动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王”是一种威力很强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不过由于“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少,参战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著名车组
奥托·卡尔尤斯
德国国防军中尉,德国陆军第一号坦克手(也是全二战各国第一号坦克手),隶属国防军502坦克营,后转赴国防军512坦克营。1940年5月,卡利乌斯志愿加入德国国防军第104预备步兵营在完成一连串的兵科训练之后,他被派往第20装甲师第21团,在一辆38(t)轻型坦克上,担任一名战车装填手。 1941年6月22日,参加了巴巴罗萨行动对苏联作战。 8月,返德接受士官训。
1942年春季返回原部队担任排长,并随中央集团军的指挥作战。在东线作战锻炼了一年后,再次返回德国,在著名的第500重战车预备训练营接受虎式战车训练。1943年4月,完训之后被派往成立不久的陆军502虎式重战车营担任第二连的排长,并投入列宁格勒防区的战斗,在这阶段的作战中,他击毁4辆SU-85,并在不到50公尺的距离内击毁10辆T-34。
1944年卡尔尤斯陆陆续续创立自己的战绩,在一次和SS第11装甲掷弹师的合作作战中,三日内由其率领的战车排击毁苏军共28辆战车、5门战防炮使得502营的总击破数达500辆,但卡尔尤斯也在该场战斗中第五次负伤。
卡尔尤斯最辉煌的战功发生在在1944年7月22日,当天卡尔尤斯中尉率领第二连8辆虎式坦克(初、中期型)向那里维亚村(village of Malinava,在唐那伯格(Dunaburg)北方)前进以阻挡苏军军攻势,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同僚约翰尼斯·鲍尔特中尉担任先以小车侦察该村是否己先被苏军占领,结果,苏军装甲部队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村里并正作休息,主力部队并未到达。卡尔尤斯见此情况,决定在敌主力部队到达之前,拿下那里维亚村。由于当时往村里的路只有一条,为避免无谓损失,他决定只由自己及鲍尔特中尉的虎式战车,先攻入村子里。其它六辆则伺机而动。卡尔尤斯决定以快速、奇袭的方式来打乱苏军的队形。当卡尔尤斯的217号车一进入村里,立刻被二辆T-34/85发现,对方立刻调转炮塔准备攻击,但立刻被紧随后方150公尺的鲍尔特中尉的213号车摧毁,但在同一刻,卡尔尤斯则遇上了苏军新型重型坦克IS-1(一说IS-2)。遇上了和己方虎式坦克同级的怪物,卡尔尤斯虽然感到脊背发凉,但依然毫不犹豫的开火。战斗很快的在20分钟内结束,2辆虎式坦克击毁了21辆苏军坦克(其中17辆IS,4辆T-34/85,有资料称一共17辆,11辆T-34/85和6辆IS,但不确定)。由于卡尔尤斯的策略成功,他这次战果和魏特曼在1944年西线波卡基村的战果可说是互别苗头。
1944年8月,卡尔尤斯转赴新成立的国防军512重战车营(装备猎虎反坦克歼击车),卡尔尤斯受命指挥第二连。1945年3月8日,卡尔尤斯携512重战车营开往齐克堡作战。击毁了50辆的美军各型战车,其中11辆为M4谢尔曼。 4月15日,卡尔尤斯和512营向美军投降。
2015年1月24日逝世,享年92岁。
约翰尼斯·鲍尔特
德国国防军中尉,德国陆军第二号坦克手,隶属国防军502坦克营。1915年3月19日,豪普特曼·约翰尼斯·鲍尔特出生于鲁尔河畔的米尔海姆市,1930年到1932年他成了一个建筑工作者,作为水管工和屋顶工,但同时他也加入了德军的青年卫队旅,也进行了军事培训。1933年1月4日他已经能够熟练的控制坦克,并且射击和指挥的技能也日趋成熟。
在入侵波兰的行动中,鲍尔特这批装甲兵自然成了闪电战的尖兵,并且被委以重任担排长。鲍尔特驾驶着当年还不多的IV号坦克,向当时已有丰富经验的波兰装甲部队发起冲击,在这次战斗中他击毁了4辆波兰坦克,并且消灭了几个敌人的反坦克炮阵地。随后的40年他又参加了入侵法国的军事行动,并又在奥尔良周边击毁了7辆坦克,不过在6月19日战斗中他也被敌军的手榴弹击伤了左脚踝。在西线获得成功以后,鲍尔特参加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从波罗的海一直推进到列宁格勒。
1941年9月8日他已经击毁了10多辆苏联坦克,他在坦克上再次受伤,弹片损伤了他的左手食指。而同年他已经加入了荣耀的国防军502坦克营,成为了排长同时也是教导员,在这里他得以教导更多的后辈。1943年又一次严重的损伤使得他身上7处被弹片穿入,伤及他的左大腿和腹部,在野战医院躺了八天之后鲍尔特以他惊人的毅力得到了恢复。1944年10月他的耳膜被坦克炮巨大的声响所损伤,同时他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而这一年他的战绩达到了89个。10月9日他作为第581个获得橡野勋章的坦克骑士,从海德里希和希姆莱手中获得荣耀。再接下来的战斗中鲍尔特显得更加勇猛,将最后的战绩锁定在了139辆,而他坦克手生涯的最后时光是在德军坦克兵学校作为一名指导员。
在他的一生中还和传奇的卡尔尤斯亲密配合过,两人在那里维亚村(village of Malinava)的战斗中和其他乘员一起共击毁17辆IS-1(一说IS-2)重型坦克和4辆T-34/85坦克(有资料称一共17辆,包括11辆T-34/85和6辆IS,但不确定),让德军杀手名声在外。最终他成为了国防军第二位的坦克著名车长,而他也7次负伤,甚至在乘员全灭的情况下死里逃生。战后他投降了英美盟军,并获得了军事法庭的宽恕,1987年9月16日,一代传奇在家乡米尔海姆去世。
米歇尔·魏特曼
德国武装党卫军上尉,德国陆军第三号坦克车长,隶属武装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他被后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坦克指挥官之一,称为一个传奇。他从基层做起,指挥过各式各样的车辆,直到他成为一位专职的虎式坦克指挥员。
诺曼底登陆一周后的1944年6月13日,在盟军的反复空袭下,魏特曼指挥的武装党卫队第101重型坦克营第2连从博韦到波卡基村时只剩下了4辆虎式和1辆IV号坦克。他们位于213高地附近,接到的任务是制止英国第7装甲师北非战役时著名的“沙漠之鼠”)的前进(据信他们会穿过村子),保卫德军的侧翼(背后是“勒尔“装甲师)和维持到卡昂的道路畅通。
早上8点,他的坦克连盯上了一个正在波卡基村附近一条下凹的公路上前进的英军装甲纵队,魏特曼等到车队离他不到100米时才开火,而且首先击毁了第一辆和最后一辆车辆,堵塞了英军逃离的道路。在一个小树丛的掩护下,魏特曼先把英军打头的一辆半履带车炸翻,然后是最后一辆,接着挨个用88毫米炮替一片混乱的英军车辆“点名”。
在这紧张而刺激的短短5分钟内,魏特曼的连将25辆第7装甲师22装甲旅第4伦敦团(外号“快枪手)的“克伦威尔”和谢尔曼“萤火虫”坦克送上了天,还有28辆其他车辆(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机枪车),自己却毫无损伤。同时,他指挥下的另3辆虎式和那辆IV号坦克在213高地上为他提供了火力支援,8辆来自第101重型坦克营第1连的坦克冲进了波卡基村攻击英军的另一个纵队。在接下来的街道巷战中,魏特曼的“虎”式履带让一门英军的6磅反坦克炮(57毫米口径)敲掉了,整个乘员组被迫撤离了坦克,在那场战斗中还有两辆虎式坦克也毁于这种火炮。但到晚上时,波卡基村回到了德军手中,英军在这场战斗中共损失25辆坦克、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机枪车,还有几百名士兵。第101重型坦克营在波卡基村损失了六辆宝贵的“老虎”,换来的是英军在以后的进攻中都变得小心翼翼,看见任何被怀疑为“虎”式的目标就呼叫空军。可以说魏特曼的进攻制止了英军穿过波卡基村进攻卡昂的努力。
诺曼底之战后,魏特曼所在部队奉命对卡昂附近盟军进行反击,其带领虎1坦克车组脱离主力部队,孤车进入维莱博卡日镇进行侦查。利用迂回战术,良好的射击技巧,期间共击毁英军谢尔曼萤火虫、克伦威尔中型坦克、补给车辆共50多辆,成为世界坦克史上的经典战例。
而后在盟军大举进攻时,魏特曼率领他的虎式坦克营(只有3辆)前往桑托镇帮助“装甲梅耶”进行防守,魏特曼死于桑托镇,关于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
1.萤火虫击毁说:这种说法由英国提出,英军认为是他们的谢尔曼“萤火虫”式坦克击毁了魏特曼的虎式坦克。
2.加拿大军的多辆谢尔曼近距射击,此说也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3.“台风”击毁说:这种说法由一名法国农民提出,他认为魏特曼死于台风战斗机的火箭弹袭击。从车体残骸的表象看来,巨大而沉重的炮塔都飞出去了,一定是猛烈的爆炸导致。此说法在《NO HOLDING BACK》一书完整地检查了英国皇家空军在战役期间对地支援纪录后已被彻底推翻。
照片上的就是著名的魏特曼车组,也就是S04号虎式坦克车组(从左至右):
武装党卫队少尉米歇尔·魏特曼
武装党卫队中士鲍比·沃尔
武装党卫队装甲兵瓦尔纳·伊瑞冈(Werner Irrgang)
武装党卫队装甲兵赛普·罗斯那(Sepp Roesner)
武装党卫队下士尤根·施密特(Euegen Schmidt)
炮管上画的标记是当时他们击毁的坦克数量,共88个白色的“死亡圈”,这是为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而涂上去的。
其他著名车长
沃尔特·伦道夫:击毁106辆坦克,火炮不详。
阿尔博特·科舍尔:击毁100辆坦克,火炮不详。
赫尔慕特·文德罗夫:击毁坦克95辆。
卡尔·布雷曼尼:击毁92辆坦克,火炮不详。
埃里希·雷茨克:击毁76辆坦克,火炮61门。
海因兹·毛斯泊格:击毁57辆坦克,火炮不详。
库尔特·肯斯佩尔:在指挥虎式时击毁42辆坦克,总战绩为168辆坦克。此人曾经四次被提名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但始终没有得到这一应得的荣誉。
约翰尼·穆勒:第502营的第3小队长,在1944年1月25日的北部战线,该中队3辆“虎”I一次战斗共击毁41辆苏军坦克,其中穆勒车组“包办”其中25辆。
总体评价
虎式重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是全副武装的装甲坦克,能够对抗任何盟军对手。然而,该坦克的生产数量相对较少,机械上不可靠,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减弱了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1 09:47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